4月27日清晨,位于市洋河新区的江苏汉匠坊酿酒有限公司的窖池区蒸腾着朦胧白雾。46岁的酿酒师傅赵军推开车间的大门,轻车熟路地拐进酒甑区,眼前的庞然大物正吞吐着蒸汽,发酵了120天的酒醅在窖池里咕嘟作响粤有钱配资,空气里浮沉着粮食发酵后特有的香气。
“起窖!”随着赵军沙哑的号令,工人用木锨掀起窖泥。二十年的老把式,赵军闭着眼都能从指尖温度判断酒醅熟了几分。随着一声长长的“咻”声,蒸馏器铜阀旋开的刹那,第一缕原浆顺着导流槽汩汩而出,拉出一道透亮的酒线。
宿迁这片水资源丰富的宝地,带来富含锶、硒等矿物元素的地下水,也成就了洋河美酒的甘洌。说起酒,赵军这个土生土长的洋河人最有发言权。自小闻着酒香入睡的他,对酒有着超乎寻常人的热爱。赵军回忆:“我父亲就是酿酒师傅,我20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家里的传统手艺,从那时候起酿酒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阳光穿透屋檐,打在赵军黝黑的皮肤上,这个身材壮硕的洋河汉子脸上泛起一阵明亮的光。
展开剩余69%从父亲手中接过窖池的那一晚,赵军心中却有了担忧。他认为,传统小作坊的酿酒技艺虽然经过时间的冲洗有了历史的厚度粤有钱配资,但传统技艺的局限性也在不断暴露——靠着肉眼和经验酿出的酒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酒的纯度不高、杂质较多、味酸味苦等问题。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传到了自己这里,他誓要将这酿酒的技术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2020年,在自家小窖池里摸索了十几年的赵军,将目光投向了拥有现代技术和传统底蕴的大酒厂,在酒厂里从头学起,将原有的酿酒观念打碎了重新塑造。他说,要让自己做一个酿酒小白,勇于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让新与旧在他的身上得到融合和共生。
入职大酒厂以来,赵军紧跟车间大师傅的脚步,认真学习酿酒技艺,从原粮破碎、蒸馏糊化、入池发酵、到分段摘酒等知识,他更直观地感受到现代技术对传统酿酒技艺的帮助。“在这里,我对酒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获得新生,这是每个手艺人都应坚守的初心。”赵军说。
步入酿酒车间,酒香四溢,这是匠人以岁月书写的芬芳诗篇。工人遵循古法工序,将高粱、小麦、大米、玉米等原料精确配比,“一二、一二……”此起彼伏的劳作声、破碎机有节奏的轰鸣声交织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交响诗。
赵军解释,经过精细碾磨的原料需经高温蒸煮,促使淀粉充分糊化形成酒醅。这道工序中,匠人以精准手法将酒醅与酒曲充分混合,随后放入酒窖中封存。历经120天窖藏,当酒醅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奇妙转化,就能启封转入甑锅蒸馏。其间匠人严守“掐头去尾”的古训,仅取中段玉液——因为中段酒品质最好。
如今,赵军已成为车间里独当一面的酿酒大师傅,其带领的酿酒小组出酒率稳定保持在48%,日产原浆可超1000斤。手捧新酿的原浆酒,赵军娓娓道来:“我认为‘传帮带’正是匠心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模式,不仅让传统酿酒技艺得以完整传承,更打破了小酒坊依赖血缘传承的局限,使这项技艺能够在行业内得到创新发展。”
下午两点,甑锅上方的蒸汽渐渐稀薄。赵军摘下沾满酒曲的手套,与组员围坐在木桶旁,指尖划过温度记录表上起伏的曲线,复盘蒸粮时火候的毫厘之差,讨论酒醅翻拌的角度与频次。这样的场景在酿酒车间已重复了无数次。这不仅是某个黄昏的工作小结,更是传统酿酒技艺在光阴流转中,最鲜活的传承注脚。
采访手记:采访中,赵军的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沉思,他说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获得新生,是每个手艺人都应坚守的初心。所谓匠人,所谓匠心,所谓传承,突然在此处有了答案。当万千“赵军”的精神火种汇聚成光,才有了乡村壮阔的生活图景,而匠人不语,只以手抵心粤有钱配资,薪火相传。(徐欢 云春燕 王章蕴)
发布于:江苏省速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